和二十世紀或歷史上大部份的器樂名家不同,德國鋼琴家肯普夫的發跡相當晚。直到65歲以後,肯普夫才逐漸崛起於樂壇,原因多半在於他自己也承認的任性和自由性格。他早年不花太多時間練習,雖然擁有過人的天賦和音樂性,但他總是放任自己在不同領域和音樂風格,而不積極發展音樂事業,雖然他出生在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還在世的時候,而且是和魯賓斯坦同年代受到姚阿幸所器重的高徒,卻始終不受到樂迷垂青,也讓他顯赫的神童事蹟為人遺忘。
許多人都不知道他曾在布梭尼和畢羅面前演奏過,他繼承的是十九世紀浪漫派鋼琴彈奏技巧的大宗。而他自己不可預測、善變又不受規範的演奏靈感,更讓他的彈奏難以被人歸類,這也是讓他聲名晚起的原因之一。本片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雖有部份遺失,但因為其重要性無可取代,所以還是發行。
後面兩首貝多芬奏鳴曲則拍攝於1970年貝多芬誕生200週年的紀念音樂會上,這一年肯普夫75歲,我們看到這位鋼琴家龐大的身影籠罩著鋼琴,雙手靈巧地飛躍在琴鍵上,每一個音依然紮實、靈感依然如同剛學習這些名曲的孩子一樣鮮活,那種感動真是難以言喻。舒曼的作品也是肯普夫的最愛,他在舒曼的音樂中展現高度浪漫的歌唱語法,這一點是他從恩師海恩利許.巴特那裡直接傳承自克拉拉.舒曼的。
最後加收的是早逝的義大利鋼琴家奇亞尼的演奏。這位33歲意外猝死的奇才,被柯爾托譽為「奇蹟般的天才洋溢」,他的早逝就像李帕第一樣的令人感到惋惜。本片也是他少見的錄影資料。
【Track list】
舒曼:阿拉貝斯克op.18、蝴蝶op.2
肯普夫,鋼琴
(1961年2月3日攝於巴黎法國國家廣播公司)
舒曼:大衛同盟舞曲op.6
肯普夫,鋼琴
(1963年3月4日攝於貝桑松)
貝多芬:第17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第14號鋼琴奏鳴曲「月光」、第27號鋼琴奏鳴曲
肯普夫,鋼琴
(1970年1月19日攝於巴黎法國國家廣播公司)
加收影片
舒曼:新意曲op.21, no.1;巴爾托克:戶外第四、五號
奇亞尼,鋼琴
(1967年11月21日攝於巴黎法國國家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