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提芬‧麥克里奧(指揮)日內瓦天使之聲古樂團
Stephan MacLeod, Gli Angeli Genève
“定旋律”的作曲法是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代經常被作曲家採用的創作方式,作曲家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一段通俗或為人熟知的旋律,藏在中聲部裡,藉此可以讓聆聽者有一種熟悉感,而不致於在初聽到自己的新作時有排斥感。這種作法在宗教音樂中,更成了別有深意的手法,因為當作曲家引用知名的頌歌或聖詠曲曲調在曲中時,教堂中的會眾會立刻聯想起這首頌歌的歌詞,那麼歌詞中的宗教意涵也會立刻流入這些信徒的心中,因此音樂本身就帶著宗教訴求,當運用得當,就達到佈道和傳遞新訊息的雙重效用。
這份錄音就是巴洛克時代三位德國作曲家採用知名的德國路德教派聖詠曲「耶穌,我的喜悅」當作定旋律寫成的清唱劇作品。雖然三位作曲家都採用同一道聖詠曲創作,但是因為時代、地區樂派的不同,還是影響了他們處理該旋律的手法。像布克斯泰胡德(1637~1707)是巴哈的前輩,年紀足足大巴哈將近五十歲。他處理這道聖詠曲的手法比較簡單,幾乎全曲七個樂章有五個樂章都反覆使用這道聖詠曲,有時稍稍變化一下,但大致上沒有太大的改變或其他聲部的添加。
J.S.巴哈(1685~1750)的「耶穌,我的喜悅」正式的分類是經文歌,這樣的經文歌通常是合唱團清唱或加上管風琴的室內編制。此曲也是本片中最知名的一曲,巴哈一共有五首德文經文歌傳世,三百年來就一直在德國教堂中傳唱不已。這五首經文歌都是為葬禮寫的,此曲中,巴哈不僅引用了「耶穌,我的喜悅」這段聖詠曲,也引用了約翰法朗克和克魯格兩人的旋律。雖然曲名看似無關,但第81號清唱劇「連基督都沉睡了,那我還能盼什麼?」在終樂章裡,卻還是引用了整首的《耶穌我的喜悅》這段聖詠旋律。
片中最後一首由泰雷曼(1681~1767)所寫的清唱劇「裝點你,我的靈魂」是世界首度錄音。這其實是泰雷曼兩首作品組成的,這兩首樂曲從未發表過,在當年首演後,也未曾在有機會演出,因此各位將會是歷史上第一批聽到這首樂曲的人。此曲用的聖詠曲不是上述的「耶穌,我的喜悅」,而是曲名「裝點你,我的靈魂」,而巴哈的第180號清唱劇也同樣使用了這道聖詠旋律,這闕聖詠講述的正是最後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