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絲,女高音/雷斯奇格尼歐 指揮 愛樂管弦樂團、音樂院音樂會協會管弦樂團
留聲機雜誌:「這位頂尖藝術家一份成功的勝利之作,卡拉絲在這份曲目中可說是大顯身手,如魚得水,而她運用直覺對於詠嘆調中的戲劇成份的處理,可以說近乎完美,每一首都極盡說服力,卻又各自有著不同的風貌和角色揣摩。威爾第的音樂在這裡獲得了與其他歌唱家所呈現的不同卻又同樣真實的生命。」
1958年時,一度同時受到大西洋兩岸最重要歌劇院:史卡拉和大都會爭相邀請、視為當家頭角的卡拉絲,忽然遭到兩邊冷落,面臨了生涯的低潮。幸好,另一個歐洲重要的歌劇演出重鎮伸出溫暖的雙手,那就是巴黎。同一年,她也錄下兩張至今依舊經典的錄音:威爾第詠嘆調和瘋狂場景,在當時也都非常暢銷。這兩份曲目原本就是她拿手的招牌:她前後唱過十部威爾第歌劇,其中茶花女一角,更是她僅次於諾瑪的常演角色,沒有其他作曲家的歌劇這麼受到卡拉絲垂青,原因當然是她的演唱風格和戲劇天份非常適合威爾第這些戲劇女高音的角色。這份再版保留了原始錄音的大部份唱段,但刪去了納布果的詠嘆調。其中厄納尼和唐卡洛、馬克白三劇,卡拉絲早在1952年時,就已經在史卡拉歌劇院唱過,當時為她獲得滿堂采,按理卡拉絲應會想要留下全劇錄音,可惜唱片公司並不看好這三劇的全本錄音,因此這份選曲錄音就成了她在這三齣她拿手的威爾第歌劇上的唯一錄音發行。然而光憑這樣的選曲,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到卡拉絲如何只用歌聲,去揣摩劇中角色那複雜的性格和心理轉變。像是這裡選的三首馬克白夫人的唱段,我們就看到她如何從一位充滿自信、野心勃勃的女人,到最後變成疑神疑鬼、精神錯亂的夢遊女。
片中後半場的威爾第詠嘆調選自卡拉絲在1963和1964年的另一份威爾第錄音,這兩次錄音正好在卡拉絲於倫敦再次登台演唱托絲卡的前後,是卡拉絲闊別舞台多年積極準備復出的階段。這次的錄音中,比較特別的是她選唱了屬於次女高音的艾波莉的角色。另外,奧泰羅中的德蒙娜一角,雖然她從未在舞台上唱過,但這段包含柳條之歌的選段,卻絕對是卡拉絲在威爾第詮釋上的重要代表。片中還有另外一份選曲,是出自卡拉絲在隔年原本計劃灌錄的第三張威爾第專輯中的錄音,這份錄音因為她不滿意而始終無法發行,一直到1997年,卡拉絲逝世20周年紀念時,才讓這些錄音有機會完整的問世。片中最值得一提的一份錄音就是阿伊達的「凱旋歸來」,這份錄音是卡拉絲在1964年一次偶然聽到另一位女高音(克莉絲萍)演唱的錄音後,感覺不對,於是臨時起意要灌錄,用意是要讓大家知道,怎樣才是對的唱法,於是又了這份精彩的錄音,這是最能夠顯現卡拉絲對自己演唱角色深入瞭解的一份錄音,也說明了這位藝人敬業、完美的藝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