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看義大利鋼琴家米開蘭傑里彈琴,並不會有神乎奇技的肢體動作,但是他全身散發出來那種神秘的氛圍,卻比手舞足蹈特技般的彈奏動作還要更引人入勝。再加上他個人私生活同樣充滿神秘感,以及經常性、無預期地取消演奏會,更讓聽眾對他充滿好奇。這位二十世紀最神秘的鋼琴大師,其實一開始是學小提琴和管風琴的,因為他當時一點都不喜歡鋼琴鏗鏘的聲音,後來是因為身體因素讓他放棄小提琴,而轉學鋼琴,那時他已經十歲,對大部份鋼琴家而言是有點遲了,但因為小提琴和管風琴的學習,讓他在鋼琴演奏中揉合這兩種樂器的發音,這也是他的鋼琴演奏與其他鋼琴家最不同的地方。13歲從米蘭音樂院畢業後,全然靠自學走上大師一途,即使在1938年於比利時易沙意鋼琴大賽中屈居第七、遠遠在第一名的吉利爾斯之後,但隔年他就從柯爾托手中取得了日內瓦鋼琴大賽首獎,可惜二次大戰打斷了他的鋼琴家美夢。被徵召入義大利空軍的他,愛上了飛行,後來終生都愛開飛行翱翔天際,並熱愛賽車,更贏得許多重要車賽大獎,更讓他的傳奇色彩增添另外一章。不愛接受訪問,也不熱衷討好樂評或觀眾的他,曾說:「我從來就不是為別人演奏,我只為自己彈奏。」但他卻熱愛教學,不過也只肯教真正有才華的學生,阿格麗希、波里尼和哈拉謝維奇就是他門下的高徒。米開蘭傑里的演奏會往往經年累月重覆同樣的曲目,他執著於數量很小的一套曲目,把它們彈得完美無瑕,卻又每一場演奏都視情緒不同而彈出不同的效果和感受。而其中德布西的演奏則被視為他最出色的強項,他能在鋼琴上彈出彷似無骨、無槌、不是靠打擊發聲的德布西,既符合曲趣,卻又精確地遵循著譜面細節,其音色可以細分成許多層次,每一層都清晰可辨,這讓他所彈的德布西無人能及,其音樂中那瞬息萬變的音色、音量和光影變化,讓人讚嘆、迷惑,或許能解釋為什麼他的學生阿格麗希從來不彈德布西的原因。這份錄影,捕捉了這位偉大鋼琴家最縝密、精細的一面,可以說是二十世紀音樂錄影最珍貴的一份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