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 清唱劇歌曲集
皮耶.韓岱 指揮
台北室內合唱團
法蘭西古樂團
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
巴赫第 129、107、99 與 137 號清唱劇
有句評價一針見血:如何以單一創作手法,揉合聖詩中逐句變化的旋律,對過往數代創作者而言是棘手難題,在約
翰.瑟巴斯提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手中卻得以徹底迎刃而解。
巴赫作曲時明白聽眾熟知聖詠的曲調,因而巧手打造管弦樂複協奏,鑲嵌旋律在其中;開場的大型合唱是最佳範
例,其餘合唱則搭配自由對位樂段。上述組合創作手法異常繁複,難度極高,成品則渾然天成、行雲流水。1724年6
月中旬至1725年3月的9個月間,巴赫逐週創作,持續開展觸角,藉寫成的清唱劇成就了這項壯舉。
這批合唱作品的另一特點在於處理詞句的手法均一。每部清唱劇都經不可考的作詞者整理,引用聖詠詩節並重組
呈現:首末兩節逐字保留,由開頭與結尾的樂曲忠實還原,中段則經自由改述,以詠嘆調與宣敘調的形式呈現。
巴赫寄居來比錫27年,其間多次反覆演奏這套聖詠清唱劇,顯然意識到大受好評。他在1725至1735年間又補作了
幾首,但始終未完整涵蓋週年。本專輯收錄的4首清唱劇均為聖三節期間所寫,其中2首屬於上述追加曲目。
聖三節又稱三一主日,為基督教傳統節日,源自中世紀早期,信徒會在五旬節過後的禮拜日慶祝崇拜三位一體。自
聖三節起算,從五旬節後到聖誕節為止,新教禮拜儀式中有段長約6個月的「聖宴空窗期」,期間只見零星次要的聖
徒日與紀念日,例如聖約翰節、聖米迦勒節與聖母訪親日。聖三節期間可達27週,巴赫因此能心無旁騖,從長擘劃
清唱劇,綜整闡釋音樂創作理念。
編號 BWV 129 的《讚美主,我的上帝》(Gelobet sei der Herr, mein Gott),依慣例收錄在聖詠清唱劇循環曲集中,
實則可能到1727年6月8日的聖三節禮拜日才寫成。原始演出配器歷經多次改動,可見巴赫數度修整精彩鉅作。初
版中應該只有第2樂章採用長笛,但到了約莫1734至1735年間,在今日認定第2度公演的手稿中,巴赫為首末兩曲
也加上了長笛配器。此外,管風琴改為只搭配開場跟結尾的合唱,中段獨唱則八成採大鍵琴伴奏。到了1740年代,
作曲家又拋棄上述分野,重投管風琴懷抱。
這首清唱劇的用詞頗具特色,5個樂章均逐字擷取約翰.歐列留斯(Johann Olearius)於1665年寫就的同名聖詩,
曲中因此沒有宣敘調。
開場合唱中,樂團會演奏一長串回復段落,隨後拆解重現,搭配女高音演唱的時值拉長版聖詠,以及巴赫自由創作
的低音聲部。3首詠嘆調質地細膩,近乎室內樂。男中音獨唱動機緊湊,全靠數字低音伴奏;後續的女高音詠嘆調如
泣如訴,嵌合在長笛、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共同構成的對位織度中。第3首詠嘆調是由女中音與柔音管共築的輕快吉
格舞曲。至於末尾樂章中的聖詠,巴赫採簡單4部人聲呈現,旋律置於高聲部,合併複協奏回復段,以此呼應清唱劇
初始的合唱。
第107號清唱劇《你為何要自尋煩惱》(Was willst du dich betruben)的登台時機是聖三節後的第7個禮拜日,於
1724年7月23日首演。在詞句方面,巴赫原封不動採借了約翰.赫爾曼(Johann Heermann)於1630 年創作的同
名聖詠。中間各樂章的曲式因此純屬宣敘調與詠嘆調,以聖詠中的詩節為詞。開場合唱廣泛運用管樂,營造出獨到
的調性色澤。人聲登場時,女高音聲線由1把號角相襯,2支柔音管接著伴隨弦樂加入。巴赫也為2把長笛反覆安排
了小段獨奏。
第2樂章是清唱劇全曲中唯一的宣敘調,後來增補了2段雙簧管助奏。接續的4首詠嘆調配器不同,情懷也各異。首
先是男中音獨唱,樂風近似舞曲,配以豐沛弦樂。男高音與數字低音接續登場,大玩相仿的6/8與3/4拍形,數字低
音則採自由頑固音型。女高音詠嘆調以兩支柔音管伴奏,聲線更加趨近聖詠的原始旋律,末尾甚至逐字引述。第4
首詠嘆調再次由男高音擔綱,巴赫安排以兩支長笛搭配弱音小提琴組成器樂齊奏,加以陪襯。清唱劇結尾的複協
奏樂章頗具西西里舞曲風格,4部人聲穿插其中,吟唱聖詠的最末節。
第99號清唱劇名為《上帝所為,即是有益》(Was Gott tut, das ist wohlgetan),對應聖三節後的第15個禮拜天,寫
作契機為1724年9月17日的演出。詞句取自薩謬.侯迪佳(Samuel Rodigast)於1674年創作的知名聖詠。本清唱
劇的不知名作詞者保留了聖詠的首末兩節詩句,中段則加以重構,改為2首詠嘆調與2首宣敘調。
開場合唱的特色在於複協奏個性鮮明。弦樂回復段首先登場,長笛與柔音管獨奏隨後跟進;集體與個人繼續交互
輝映,為整個樂章定調。巴赫一展高超的作曲技藝,在如此繁複的結構中織入4部合唱,再拉長聖詠的音符時值,化
為女高音演唱的定旋律。他尤其費心為聖詠的每條聲線伴奏,或者藉回復段的動機,或者經由獨奏段落,營造出極
其緊湊的對位聲響與多彩樂音。
詠嘆調登場前的兩首宣敘調依循單純吟誦風格,但都以似詠唱調作結。接下來是男高音詠嘆調,搭配極其華麗的
長笛炫技樂段。第2首詠嘆調為女高音與女中音的二重唱,伴奏的器樂除了數字低音,還包括曾在開場合唱中獨奏
的長笛與柔音管,作曲家藉此推陳出令人嘆為觀止的5部複音音樂。這首清唱劇盡善盡美,以簡樸的聖詠樂章作
收。
第137號清唱劇《讚美主,榮耀全能的王》(Lobe den Herren, den machtigen Konig der Ehren)的預定演奏時機
是聖三節後的第12個禮拜日。但實際創作日期不在1724至1725年間,而是晚了一年,用以填補整套清唱劇作品間
的空檔。首演日為1725年8月19日。
本曲一如第129與107號清唱劇,歌詞全盤引用特定聖詠。原詩共計5節,由姚阿幸.尼安德(Joachim Neander)於
1680年寫成。首節讚美詩在開場合唱中呈現,搭配小號助奏、雙簧管與弦樂,氣氛熱烈歡愉。樂團演奏回復段後,
合唱團低聲部以短巧復格風承接既有動機,引領女高音開始吟唱定旋律。3群樂器持續協同呼應,象徵以樂聲讚頌
三位一體的上主,體現原詩敘述。
後續3首詠嘆調一反慣例,大致顯露出原始聖詠旋律。例如第2樂章由女中音演唱,線條略經裝飾,小提琴再以炫技
音型包圍烘托;在第3樂章中則是首要動機,開展出對位繁複的二重唱。到了第4樂章,聖詠化身為樂團的定旋律,
搭配男高音與數字低音突出炫技。
結尾的聖詠經巴赫巧手擴編,原有的4部和聲織度加上3把小號助奏,聲響效果充分與輝煌的開場合唱對映。
© 2025 Peter Wollny
中文翻譯:杜維
Cantata BWV 129, Gelobet sei der Herr, mein Gott
1.Chorus
2.Aria (Bass)
3.Aria (Soprano)
4.Aria (Alto)
5.Chorale
Cantata BWV 107, Was willst du dich betruben
6.Chorus
7.Recitativo (Bass)
8.Aria (Bass)
9.Aria (Tenor)
10.Aria (Soprano)
11.Aria (Tenor)
12.Chorale
Cantata BWV 99, Was Gott tut, das ist wohlgetan
13.Chorale
14.Recitativo (Bass)
15.Aria (Tenor)
16.Recitativo (Alto)
17.Duetto (Soprano, Alto)
18.Chorale
Cantata BWV 137, Lobe den Herren, den machtigen
Konig der Ehren
19.Chorus
20.Aria (Alto)
21.Duetto (Soprano, Bass)
22.Aria (Tenor)
23.Chor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