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lture Club精神領袖、80年代新浪潮搖滾先驅,睽違18年首張個人全新專輯
◎ 長期合作團隊再度聚首,英國Post-Punk指標傳奇樂團Killing Joke首腦Martin Glover參與製作;德州合唱團創始樂手Ally McErlaine、英倫嘻哈DJ Yoda等跨刀合作
◎ The Guardian、The Quietus等高分好評;收錄翻唱小野洋子1973年名曲〈Death of Samantha〉、自省主打〈King of Everything〉等11首內斂穩重新作
《This Is What I Do》是Boy George濃妝豔抹的生涯,極致素雅內斂的作品,鬍渣與眼影的衝擊在21世紀看來已是平衡的美感,Boy George在海落因、戀物成癮及自我毀壞的沉淪慾海中,竟也成就如今他反觀自省時,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生印記,崩壞的點滴過去彷彿駐守他的風華萬種,成長的同時Boy George也為敗壞預留了人生的位置。
近20年,Boy George揮別唱片公司,投身DJ與音樂製作,世代轉換的速度早就容不下「先驅」回流的空間,「Have I lost my crown or will I be king of everything?」是深掘苦楚後的嘲諷,如今的Boy George處在世故又深思熟慮的天命之年,他反芻天花亂墜的少年景象、脫序的悲觀否定,專輯名稱正是過去多年來的渙散又重組的總結,「我思我在」,這就是半百人生的全新風景。找來長期合作團隊,包括曾參與Jesus Loves You音樂計劃的製作人John Themis、音樂劇Taboo製作人Kevan Frost和樂手兼製作的Richie Stevens,並請到英國Post-Punk指標傳奇樂團Killing Joke首腦Martin Glover跨刀參與製作,讓《This Is What I Do》意識型態上深具自省,溫故知新的製作理念也讓Boy George不急不徐的溫厚情感展露淋漓。
白人雷鬼節奏在〈My Star〉、〈Live Your Life〉與〈Nice and Slow〉讓記憶中Culture Club那五彩繽紛的Boy George形象搖曳生姿;自省主打〈King of Everything〉及〈My God〉則是52歲的中年男人,坦蕩深刻的自我剖白,樂迷能聽見彷彿卸盡妝容的Boy George為自己論述,情感上媲美David Bowie式的簡潔俐落;〈It's Easy〉則是更簡約的自我揭露,心境上的「褪色」成就Boy George在此新作中豐厚鮮明的真性情;別於五光十色的時代洪流,Boy George多愁的詮釋小野洋子1973年名曲〈Death Of Samantha〉,也再再反應出他和奔流的大時代從未斷軌的心境。
平靜溫柔的嗓音,讓Boy George表了一回穿透力十足的展望與懷舊之情,喔!那有過的狂歡青春和逝水年華散在眼角的銀光亮粉,火樹銀花都在〈Feel The Vibration〉中搖出一身Boy George的騷動愛慾,我思我在。(文 / 咪咪大師)
編號 | 曲名 |
---|---|
1. | King of Everything |
2. | Bigger Than War |
3. | Live Your Life |
4. | My God |
5. | It’s Easy |
6. | Death of Samantha |
7. | Any Road |
8. | My Star |
9. | Love and Danger |
10. | Nice and Slow |
11. | Play Me |
12. | Feel the Vibration |